“我有兩個兒子、一個女兒,一個是博士,一個是碩士,一個是本科生。我們村不比吃、穿、住,只比誰家孩子更有出息、誰家孩子能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大貢獻。這是受先輩愛黨愛國優秀傳統的影響。”2020年底,在源匯區問十鄉陶橋村,曾當過教師的村民陶永謙向記者説起了他的3個孩子。
陶橋村位於問十鄉西北部,與舞陽隔河相望,三面環水、一隅接田,以6個池塘為線分為南村、北村。這裏不僅流傳着許多紅色故事,現在還是遠近聞名的“狀元村”。據統計,近年來,從陶橋村走出了13名博士研究生、23名碩士研究生和263名本科及大中專畢業生。
在陶橋村,記者見到了94歲的老黨員張秀榮。她17歲嫁到陶橋村,曾擔任村婦救會主任,帶領村民與反動勢力頑強鬥爭,支持青年加入革命隊伍,是陶橋村戰爭年代的經歷者和見證人。

陶橋村一隅。 記者 焦海洋攝
“我們村同一年參加抗美援朝的青年一共有5名,在戰場上犧牲了兩名……”村支書陶軍華告訴記者,在參加抗美援朝的戰士中,該村村民申自強獲得中朝兩國共同授予的“和平鴿”榮譽稱號。1954年,申自強被評為全師“學習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”,受到毛主席的接見。機槍手陶俊卿一個人擊斃30多個敵人,榮立特等功……陶橋村的英雄故事説不完,是陶橋人的光榮和驕傲。
2015年,陶橋村整村脱貧;2020年,村裏最後一户貧困户脱貧。市文廣旅局派駐村第一書記王華偉告訴記者:“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户,我們構築了5道醫療保障防線,分別是基本醫療保險、大病保險、大病補充醫療保險、醫療救助和商業補充保險。”同時,村裏還通過簽訂產業扶貧、金融扶貧協議,為貧困户分紅,促進貧困户穩定增收。
在上級黨委、政府的支持下,現在的陶橋村發展了光伏扶貧項目等集體經濟。陶橋村黨支部正在依託本村自然資源和文化底藴,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,穩步推進旅遊鄉村建設。
如今的陶橋村,公共基礎設施健全,村容村貌煥然一新,道路寬闊暢通,家家通上自來水,户户用上天然氣,幹部、羣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持續高漲。陶橋村先後獲得了省級人居環境示範村、漯河市生態文明示範村、漯河市美麗鄉村等榮譽稱號。(記者:蒿中剛)
責編:翟婷 編審:陳向黨 終審:汪中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