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善如公民德行的陽光,為人際關係注入正能量,為社會和諧提供潤滑劑。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顯著區別,就是人與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緣地域的限制,構建起一個“陌生人社會”。在這樣的社會里,“人人為我、我為人人”的親善、互助、友愛變得尤為珍貴。
助人為樂的周蘭就是我市眾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代表之一。
(記者 陶小敏)周蘭家住市區五一路前進北巷。提起她,街坊鄰居無不誇讚。源匯區順河街街道五一路社居委主任李愛紅這樣評價周蘭:社區裏的“熱心腸”。面對大家的誇獎,周蘭總是謙虛地説:“這是我應該做的。”因為對她來説,幫助別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。
周蘭出生於1964年,自從退休後,她熱心社區事務,替羣眾想辦法、找路子,用行動温暖了社區羣眾的心。
2020年8月的一個清晨,周蘭在河堤散步時,隱約聽到哭聲,循聲找到河邊,看到一名40多歲的女子在哭。周蘭急忙走上前詢問:“妹妹,你遇到啥難事了?給姐説説,看能不能幫你?”在周蘭的安撫下,該女子告訴周蘭,自己在家辛苦勞作,丈夫外出打工時卻出軌了。“我一個人在家既要種地又要照顧孩子,整天累死累活,他竟這樣對我。”該女子説完又哭了起來。周蘭瞭解事情的原委後,擔心她想不開做傻事。於是,她決定幫助該女子解開心結。周蘭先是將她攙扶到河堤附近的凳子上坐下,又耐心和她交談了兩個多小時,鼓勵她振作起來好好生活,認真處理與丈夫的關係。情緒平復下來的該女子拉着周蘭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謝,稱如果不是周蘭的幫助,自己可能會想不開。
“遇到這種事,我肯定要管,如果出啥事兒,我心裏會不安。”周蘭説。
2019年12月的一個晚上,周蘭在經過市區五一路與人民路交叉口時,看到一男一女正在路邊吵鬧廝打。男的一身酒氣,罵罵咧咧地對女子拳打腳踢,很多人圍觀,無人制止。氣憤的周蘭挺身而出,大聲呵斥男子“住手”。男子不但不聽勸,還對周蘭出言不遜。周蘭無所畏懼,一邊勸説男子,一邊讓圍觀的羣眾幫忙報警。圍觀的羣眾被周蘭的行為打動,紛紛譴責男子。最後,趕來的民警將男子帶走。
“遇到這樣的事總要有人出頭,我帶頭站出來,大家也敢説話了。”周蘭説。
據瞭解,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,周蘭主動到社區報到,積極參加志願活動。
2018年,周蘭榮獲“漯河好人”等稱號。她的家庭也被五一路社區評為“文明家庭”。
責編:黃曉婭 編審:陳向黨 終審:汪中東